问:汉语拼音一直是初入小学的孩子学习的难点,课程目标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考虑?
答:汉语拼音学起来比较枯燥,罗马字母对中国孩子来说也显得陌生,不易掌握,确实是学习的难点。所以第一学段提出的目标,只限于“读准”声母、韵母、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,“准确”拼读音节,“正确”书写,“熟记”《汉语拼音字母表》这些最基本的要求。这样设定要求的考虑是,只把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,立足于用,起一个“拐杖”的作用。除此以外,不要再有烦琐的知识要求。问:这样一说,我们对这方面目标的理解就更明确了。下面请把话题转向阅读方面好吗?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理念与过去有什么不一样?
答: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,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,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。现代的阅读观认为,一般意义上的阅读,是搜集处理信息、认识世界、发展思维、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,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。阅读教学是学生、教师、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。
问:这里所说的“对话”应该怎样理解?
答:这一阅读理念,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。对话理论认为,作者与读者的关系,就其本质而言,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,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。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、互动的,互为依存条件的,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。读者的阅读,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,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。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,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。
问:能不能对此再进一步作点具体的说明?
答:好的。我认为,第一,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。在阅读教学中,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(文本)的对话,教师与学生的对话,学生与学生的对话,教师与作者的对话,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,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。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,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、自行建构起来的,要让学生自己阅读、自己学会阅读。从这层意思说,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,而是读本。
第二,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。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,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,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,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“突发奇想”,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,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。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,不要去追求“标准答案”。